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作为一名老员工,应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承担起责任。新生往往是老员工中心理问题高发的群体,面对诸多变化——大学新生:你适应吗?
从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到“自己动手”;从学习上的“核心人物”到学习“不再是最好的”;从人际关系的“孩子王”到“没有什么朋友”,生活和学习等一切都要自己做主,以过去养成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应对现在全新的生活环境,适应不良在所难免。
适应不良是老员工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由此引起的心理上的焦虑感、罪恶感、疲倦感、烦乱感、无聊感、无用感和行为上的不良症状,是大学新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由于老员工活无论在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都与中员工活有极大差异,面对人生奋斗目标的不确定,人际交往的困惑,学习方法转型的不适应,感情寄托的失落,以及自我认知的迷茫等种种压力,部分老员工不能很快进行调节,对新的环境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在强手如云的新的班集体里,昔日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无形中会在一些大学新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这时需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学习和生活,适应变化。
“断乳”期——学会表达与宣泄
案例:
小楠在众人的羡叹中走入了一所重点大学的校门,这并没有让刚入学的小楠感到轻松和愉快,随之而来的学习压力、与室友的人际关系让小楠感到焦躁和不安,生活上的琐事对于从未离开父母的小楠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她不知道容易脱色的衣服要分开洗,看着盆里五颜六色的液体皱起了眉头,一盆衣服就这样毁掉了。因为没有了每天早上母亲一遍遍的催促起床,闹钟起不到叫早的功效,小楠成了老师熟悉的迟到面孔。
她不想让同宿舍的人用她辛辛苦苦打来的开水又不好意思说,只能心里暗暗生气;面对人流如潮的食堂她举步维艰,回到宿舍自己一个人泡方便面,结果变得越发的弱不禁风,经常发烧感冒。生病的时候一个人躺在床上没有了母亲端水拿药,不能呼来喝去地提出自己的要求,病痛加上思乡让小楠在床上暗自垂泪,哭着给母亲打电话嚷嚷着要回家,母亲在电话那头心里着急也没有办法。最后家人决定带小楠去看心理医生。见到心理医生后小楠希望能休学住院调整一段时间,并要求母亲陪床。
现如今像小楠这样很难适应老员工活的新生并不少见。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有着优越的家庭条件,洗衣服、叠被子都是父母包办代替了。他们不用操心生活上的事情,饿了自然会有人把饭端到跟前,吃完饭把饭碗一推,或是看电视或是去学习,家长毫无怨言,过着真正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很少离开家、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这种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心理上的“断乳”,很容易引发分离焦虑,这种焦虑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加之对老员工活的不适应,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对于刚上大学的新生要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感受。大学新生由于进入新的生活环境后不能及时转换角色,多多少少都会出现暂时的心理不适应问题,产生各种心理不适应现象,如失望、孤独、郁闷、苦恼、焦虑、困惑、烦恼、冲突等,以及一些生理方面的症状,如头晕、失眠、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等。
这个时候要及时宣泄,把个人的忧虑、烦恼和不平向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倾诉一番,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缓解心理压力。一个简便而行之有效的缓解方法是,把一切都写下来,事后不要修改,也无需再重读。把这些负性情绪处理好了,你会发现自己的头脑清楚了,心情好了,胃口就好了,看着食堂里再多的人也愿意去打饭,即使衣服没洗好也没关系,也有信心下次把它洗好。
在家里当惯了“小皇帝”,“小公主”,在学校里就会给别人一种高傲、自私的感觉,因此是时候多为别人考虑一下了。学会换位思考,主动为集体多做一些事情,并且和别人分享自己家乡的新鲜事,会留给同学好的印象。尤其是在宿舍生活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为人处世的良方,如果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你在一起,会让你有一种归属感和亲密感,这样很容易冲淡想家之情。
学习中——学会计划与安排
案例:
小赵是今年刚上大学的新生,上课的时候看到别的同学不停地记笔记他也跟着记,结果下了课回想老师讲的内容几乎都想不起来了。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都不说中文,他不知道她在说什么。本来很擅长数学的他看不懂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飞舞的公式。
每当他来到图书馆看着琳琅满目的书籍不知道选择哪本,挑来选去拿回去也不能完整地看完。眼看就期中考试了,急得直上火,老师给划的考试重点范围太大了,这叫他无从下手。原来面对考试轻松自如的他如今感觉无比的慌张。
大学的学习特点较高中有了很大变化,学习的内容多了,自习的时间多了,老师讲课的速度快了,老师管的少了。有很多大学新生的学习成绩可以在高中阶段表现得很好,因为他们依赖老师的指挥和安排。从某种程度上说,老师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员工就涌向哪里,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以及学习进程表都由教师制定并监督执行,班主任会督促员工学习。而到了大学,没有了老师的指挥棒,辅导员有可能一个月才能见一次面,任课老师与员工相处的时间更少,经常只有在上课的时候才能见到。大学老师只起到一个传道的媒介,更多的是要靠自己去安排和计划。这时候很多员工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下课后就进入了自由模式,倍感空虚和无聊。等到考试临近的时候发现什么都没记住,开始突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考试的结果自然不会很理想。
因此,一切要依靠平时的积累。从入学那一刻要认真翻阅教学计划指导书上的内容,包括有关本专业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的设置情况,了解获得学位证书、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要变以前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使大学没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压力,它也绝不是像一些师兄师姐说得那样轻松自由,平时不学习就等着最后突击一定会手忙脚乱,并面临挂科的危险。大学学习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是要做到主动预习,发现课程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其次是要认真听课,紧跟老师的思路,适时做好笔记,不用把老师说的所有内容都记下来,记一些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最后,要做到自觉复习,上课的时候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是很正常的,下课及时消化,把书上的内容通读一遍,整理笔记。
交往时——学会接纳与参与
案例:
“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昔日的朋友,我心里面非常迷茫、非常伤感,新同学的陌生更增加我心底那份化不开的孤独。每天我背着书包校奔波于自习室和图书馆之间,独自品味着生活的白开水。每天起床是我最痛苦的时刻,因为我又要面对痛苦的一天。”小张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父母把东拼西凑的学费交给他时,他的眼泪在眼眶中打着转。小张特别珍惜上大学的机会,满怀着抱负来到校园,想着学有所成报答父母。
他每天忙于学习,直到快熄灯的时候才回宿舍,洗漱完毕便上床准备睡觉。但是同寝室的人并没有睡意,他们大谈特谈,聊着班上哪个女生好看,最近流行哪款手机和电脑,小张完全插不上话。听着他们哈哈大笑自己又睡不着觉,心中又急又气。他独来独往,从不和宿舍的人一起吃饭,久而久之宿舍里的其他人习惯了没有小张的声音和身影。大家共同准备了迎新生晚会的节目,其他几个人一起表演了节目,小张自己一个人坐在台下观看;宿舍里有同学过生日,大家在一起生日聚会的时候没有叫他。他感到别人不喜欢自己,因为自己是农村来的,他感到很自卑。
在人际关系方面,高中的时候比较简单,大家有着单纯而统一的目标——上大学,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会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核心人物”。很多从初中就在一个班的或者是家住得近的同学自然就成了好朋友,他们有着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爱好。然而上大学后曾经的好朋友各奔东西,面对的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生活习惯的新同学,学习成绩好不再是大家追求的统一目标,一个宿舍的人朝夕相处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性格任性、自我为中心、敏感、对别人要求高的人经常会和同学发生矛盾,并且不知道如何去解决矛盾,致使矛盾升级,最后落得一个形只影单。
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缺少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相当一部分员工在升入大学后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较合理的定位,从而出现自我意识不当:要么自我意识偏高,要么自我意识偏低。偏高的自我意识大多源于有出众的外貌长相、较好的学习成绩或优越的家庭条件,这些往往使个体高估自己,自以为是,在人际交往中骄傲自大、自我为中心,强求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部分员工在人际适应方面往往会遭遇较大的挫折。而偏低意识则主要是由于家境贫寒、长相平平或成绩不如意的,不适当地低估自己,容易滋生自卑感、羞辱感,消极退缩,自我封闭。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过分地倾向于自我防护而陷入孤立的境地,并与低自我意识之间形成恶性循环,而人际适应不良又会折射到老员工活的其他方面。当封闭的内心不能承受高压时,他们又变得暴躁易怒、愤世嫉俗,甚至倾向于采取攻击行为。
现实的大学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校园,人际压力、考试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无时不在。新生入学后要有目标,经常要问自己“我来大学干什么”,“我在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有利于角色定位,适应新环境。
要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悦纳自我。这包括肯定和满意自我,承认和接受自我。对于那些没有考上自己满意大学的新生来说,大可不必怨天尤人,惶惶不可终日,这样无疑是把自己推向了情绪的低谷,不如接受自己没有考上理想学校的事实,承认自己在考试中的失利,既来之则安之,并且去发现自己高考失利以外的优势。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很多人都提到大学校园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它是我们在步入真正社会之前的演习场,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有很多空余的时间,这些时间不妨用来多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学校的员工会和社团,不仅可以发挥我们的特长,还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提升我们自身的价值感。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实际经验,为以后参加工作提前做好准备,对于新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参加了这些活动可以让生活变得充实而丰富,学习上的不顺心、人际上的小矛盾自然也就不会放在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