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岁末,天气并不怎么寒冷,可一旦谈论到“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这个话题时,在榕几所高校负责员工就业工作的上至校领导、下至相关具体负责部门的人士,都不禁感叹:跟这大环境的时令倒是相合,霜降、小寒、大寒……而2009年真正的“就业深寒”据说将在春节后找工作的高峰时期同时到来。 这两周以来,记者参加了几所高校不同院系的09毕业生工作会议,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力劝员工“降低期望值”,提倡“四种就业观念”:即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到基层就业的观念、多元灵活的就业观念以及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在一些院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被作为最有用的求职建议提供给员工,而不再像几年前那样仅是句写在大红横幅上的口号。返乡就业或是返乡创业也已经从求职的“下下策”,成为了毕业生们热议的话题。
那么,返乡的路是否将很难走?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毕业生返乡是否大有可为?返乡与留城之间的得失如何博弈?……
“现代菜农”冯壮波
在福建农林大学,返乡种菜的毕业生冯壮波的经历已经给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据记者了解,冯壮波是福建农林大学蔬菜生产与营销专业2003届毕业生。冯壮波毕业后的第一份工是超大集团超市发展有限公司的大宗业务经理一职,凭着他的专长和胆识,工作第二个月时他的薪水就达到2000余元。2004年小冯跳槽到TCL公司,月薪拿到3000元;2005年他再次跳槽到太子龙服装公司,担任福州、宁德、漳州区域的经理,月薪达到5000余元。处于职场上升期的冯壮波却有一种不断膨胀的创业冲动,他常对朋友们说:“我是学蔬菜专业的,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才是我长久的事业。”
早在2006年下半年,冯壮波就一边发展服装生意,一边考察福建的农业生产基地和项目,足迹遍布福鼎、上杭、长汀、连江等地。2007年2月,冯壮波叫父亲冯怀淼在家乡租了10多亩地,开始“遥控”种菜。冯壮波的新婚妻子、也是他农大的同班同学廖晓珍就职于福州蔬菜研究所,她将最新的品种提供给冯壮波选择,他选择了苦瓜和花菜品种,开始摸索“苦瓜-花菜-莴苣”种植模式。冯怀淼按照儿子的思路、管理方式种菜,当年亩产达到13000余元。
2007年冬,冯壮波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新民村,铁了心当个“现代菜农”。冯壮波在田里搭棚、整畦、开穴、育种,开始了他的种菜生涯。冬天育苦瓜种,他在大棚地里安装了地热线,有村民过来挖苦他:“是要在地里电老鼠吗?”冯壮波还在大棚里安装了几盏照明灯。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棚内的温度达到30摄氏度,苦瓜种子发芽了,等其他村民要育苗时,他的苦瓜已可以移植了,他种的苦瓜比其他农民提前十几天上市,而且产量高,质量好,每公斤可卖到1.5元至2元。村民们不再用诧异的眼光看他,而是主动向他取经。
现在冯壮波的事业有了着落,不但挣钱,还带动其他农民科学种田。2008年6月,廖晓珍也毅然辞掉工作,来到农村,与冯壮波一起种田。冯壮波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现在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急需大批教育、医疗、农技农艺、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实用人才,返乡就业或是创业都有不少机会。”
老员工“村官”的就职之路
“到农村去”的路除了上述的自行选择返乡就业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类——报名参加全省的“选调生”、“选聘生”选拔。据福建工程学院员工工作部杨邦勇处长介绍,报名参加“选调”“选聘”的员工人数是逐年在增加,特别是今年,不少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就异常慎重地对待这个机会。
记者采访了一位福州大学法学院2008届本科毕业生、现为永泰县霞拔乡长中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村官”苏克往,他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告诉记者:“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公务员。我曾参加了两场公务员录用考试,还进入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面试,但最终都与机会擦肩而过。2008年5月份从学校得知我省开始招收老员工‘村官’的消息。回基层工作,对于公务员生涯应该是挺有吸引力的一种积累,所以我决定放弃开始熟悉的城市生活,回到家乡磨练一下基本功。”
回到村里,多年不说的家乡话帮助苏克往在短期内和村里的老人熟络起来。他现在的工作是引导村民们种油茶。他说:“相比名声在外的永泰李干,油茶更适合长中村。我的任务就是引导农户把毗邻但分属于各家的平整土地连成一片,便于种植。现在油茶播下了,之后该销往哪里?我还在钻研这方面的事情。”
苏克往告诉记者,当时决定回乡当一名最基层的“村官”时,班上一些同学很不理解,追问他为何不想留在城里的律所工作呢?“现在从我打听到的情况看,我们班上只有一名同学毕业后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在他的家乡进了检察院工作。选择留城的大部分同学都改行了,连在小公司做法务工作的都很少。相反,我在村里,法律知识也是村民们非常需要的。”而基层乡村最大的不便就是资源较缺乏,“不管是学习还是做项目上,都很需要帮扶。”苏克往说。
现实的选择
“返乡就业”——这个词从几年前让人闻之色变,到现在越来越多地成为不少员工的现实选择,除了“找工难”这个最大的原因之外,几所高校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们都认为,老员工们的就业观念的确也是有了一些转变。
福建农林大学学工处的童建福处长认为:“老员工具有很丰富的文化知识,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了解很多新科技知识,能为正在兴建的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给农民传授相应的农业知识,很好地利用他们身上的专业知识,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老员工们自己也很容易就接受这样的就业观。”他表示农林大学这几年来在福建主要的农业区、山区、林区都建立了各类的实验田、示范田、实践基地等,相关专业的老员工对于下基层的实践经历,对于新农村建设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有一些配套的激励措施,返乡就业的路应该会越走越宽。
福建工程学院的杨邦勇处长更提倡那些“身体素质吃得消,本身具备一定的志向,同时又具有相应技能”的同学可以更多地考虑去基层就业,他说:“为什么我强调身体素质呢?毕竟像西部、西南地区等,还是对身体素质提出了一定要求的。不然下去了也留不住,就失去了去基层锻炼的意义。”他指出,随着考录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招考研究生,逐步开始实行具有基层工作经历者优先的原则,员工们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福建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卫平曾告诉记者,医大的员工曾经对报名“选调生”缺少兴趣,宁可挤破头、在1:50的残酷比例下去争夺每年几十个省级大医院的名额。但今年,几个院校如福总临床医学院在召开毕业形势分析指导时,就明确说“让员工的就业理想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帮助员工理性地降低就业的期望值。
“现实的情况是,历年来,医大几乎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千人左右,但我省内陆地市,包括龙岩、三明这些城市在内,已经10年没收到一个医大毕业生。县市的医院尚且如此,乡镇医院的情况就更差了。”李卫平认为,虽然医科员工的就业面比较窄,但只要员工们就业观做出一些合理的小调整,还是相当可行的,“毕竟农村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市场都是巨大的。”